2020年,中科大“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其搭载的百通道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需要配备8台GM制冷机,占据了半个房间的空间,让不少研究人员望而却步。量子领域是否也有“摩尔定律”?核心设备体积能否持续缩小?如今五年过去,百通道SNSPD的体积有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为你揭晓答案。
图1 “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SNSPD探测器
一、认识G-M制冷机
提及“极低温制冷”,多数人会想到物理实验室里需两人环抱一直冒烟的液氦杜瓦罐。而G-M制冷机作为商用化最成熟的“小型化极低温解决方案”,在2K(-271℃)温区展现出突出的性价比。
1、什么是G-M制冷机?
G-M制冷机全称为“吉福德-麦克马洪制冷机”,由美国工程师吉福德(W. E. Gifford)和麦克马洪(H. O. McMahon)于1960年发明,基于“回热式循环”工作。它无需依赖液氦,仅通过机械循环就能将温度降至2K。早期G-M制冷机应用于低温物理研究、超导磁体等领域,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凭借“小型化、低成本、长寿命”的特点,成为SNSPD器件的“标配低温源”。
2、G-M制冷机的“呼吸式制冷”魔法
G-M制冷机基于“西蒙膨胀”循环系统,如同“会呼吸的低温泵”,通过四个关键步骤实现制冷。
2.1、核心结构:压缩机+冷头,各司其职

图2 GM 制冷机结构示意图
G-M制冷机主要由压缩机和冷头两部分组成:
- 压缩机:位于常温端,是“动力源”,将氦气压缩至2-3 MPa高压,同时通过水冷或风冷散热,为制冷循环“打气”。
- 冷头:位于低温端,既是制冷核心,也是 SNSPD 的 “栖息地”,内部包含驱动机构、进排气阀、气缸、活塞(排出器)、回热器等部件。
冷头还设有“两级冷台”:
Ø 一级冷台:温度约40K(-233℃),主要负责“预冷”,拦截室温的辐射热和线缆漏热,是低温环境的“第一道防线”。
Ø 二级冷台:裸机无负载时温度可达 2.0-2.3K,上面搭载一个金属圆盘用于安装器件,表面经镀金抛光处理,以减少辐射漏热。
2.2、工作原理:四步循环,实现“绝热降温”
G-M制冷机的制冷过程是“氦气的压缩-膨胀循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恰似一次完整的“呼吸”:
图3 GM 制冷机冷却循环的四个阶段
l 升压阶段(“吸气”):压缩机将常温3 MPa高压氦气通过高压管线送入冷头,此时进气阀打开、排气阀关闭,氦气进入热腔和回热器,压力从0.1 MPa升至3 MPa,气体压缩后温度升高,类似给气球打气时气球变热的现象。
l 等压进气阶段(“预冷”):驱动机构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热腔中的高压氦气被迫流经回热器。回热器内的低温蓄冷材料(如Er3Ni、HoCu2等磁性材料)比热容大,快速吸收氦气热量,使氦气温度从室温降至约40 K(接近回热器温度),随后进入冷腔。此阶段压力保持不变,温度却大幅下降。。
l 绝热放气阶段(“降温”):活塞到达气缸顶部时,进气阀关闭、排气阀打开,冷腔与低压管线连通,高压氦气“卸压”后在绝热状态下膨胀,根据热力学定律,气体膨胀内能减少,温度急剧下降,这是产生“极低温”的关键步骤,类似打开可乐瓶时瓶口结霜的原理。
l 等压排气阶段(“排气”):活塞向下运动,冷腔中的低压氦气被推出,流经回热器时将热量传递给蓄冷材料(为下一次循环预冷),自身温度升至室温,最终通过排气阀排出,完成一次循环。
这四个阶段以1-2 Hz的循环频率不断重复,冷头温度逐渐降低并稳定在2 K。实际循环中因回热器阻力、阀门延迟等因素影响,存在少量能量损失,制冷量低于理想值。
二、核心参数:衡量G-M制冷机的“硬指标”
要了解G-M制冷机“能塞多少SNSPD”,需先看懂其关键参数,这些数据直接决定制冷机“承载能力”,是工程师设计多通道系统的核心依据。
1. 制冷性能参数:决定“能扛多少漏热”
l 最低制冷温度:裸机无负载时,二级冷台最低温度通常为2.0-2.3K,受个体差异和冷头朝向影响。
l 制冷量:指冷台在特定温度下能带走的最大热量,主流型号额定制冷量为0.1W@4.2K。该数值决定总漏热上限,如0.1W制冷量意味着所有组件漏热总和需远小于100mW。
l 降温时间:从室温300K降到2.3K,裸机通常需1.5-2小时,带负载时约8小时,降温速度越快,系统启动效率越高。
2. 结构参数:决定“能装多少组件”
- 二级冷台尺寸:作为SNSPD的“栖息地”,通常设计为直径15厘米左右的圆盘,面积约180 cm²。
- 冷头高度:一级冷台到二级冷台的距离约15-20厘米,决定射频线、光纤的走线长度(通常为15-50厘米)。
3. 运行参数:决定“长期可靠性”
- 连续运行时间:商用G-M制冷机设计寿命约15000小时,期间无需维护,适合SNSPD“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 振动水平:冷头运行时振动幅度约10-50μm,远低于SNSPD的敏感阈值(>100μm),不影响光子耦合精度。
- 功耗:压缩机功耗约1.2 kW,冷头无额外功耗,整体功耗与家用空调相当,适合实验室部署。
三、GM制冷机的“扩容革命”
“一个G-M制冷机里能塞多少SNSPD”的答案不断被刷新,从早期16个,再到如今的100个,背后是G-M制冷机“漏热控制”和“空间优化”的技术突破。
1、早期瓶颈:漏热与空间的“双重限制”
早期G-M制冷机仅能容纳16个SNSPD,核心瓶颈有两个:
l 射频线漏热:早期使用半刚性铍铜同轴电缆,30厘米长漏热达0.66 mW/根,若采用16根,漏热达10.56 mW,接近制冷量的10%。
l 封装体积大:体积约1.5 cm³/个,15厘米直径的冷台最多装30个,且需预留线缆空间,实际仅能装16个左右。
2、突破1:射频线“瘦身”
核心突破是用“低温柔性带状线”替代传统铍铜电缆:
l 结构优化:内外导体用直径仅几十微米的铍铜(比同轴电缆小一个数量级),介质层用低热导率的聚酰亚胺。
l 漏热实测:15厘米长的带状线漏热仅0.137 mW(4.2K~40K),是铍铜电缆的1/5。
l 空间优化:15厘米长的带状线可直连一级(40K)和二级(2K)冷台,无需盘绕,节省大量空间。
这一突破使16根射频线总漏热从10.56 mW降至2.2 mW,对应100根射频线的总漏热为14 mW左右。
图4 (a)低温同轴线系统 (b)低温柔带线系统
3、突破2:SNSPD“迷你封装”
最后,通过优化SNSPD封装方式,将体积减半:
- 结构优化:用直径2.5毫米的陶瓷插芯实现自对准封装方式,封装体积从1.5 cm³降至0.7cm³,减少50%。
- 密度提升:15厘米直径的冷台可装载100个器件,通道密度达0.5个/cm²。

图5 SNSPD封装对比
4、最新进展:百通道SNSPD探测系统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SNSPD团队在冷腔中集成100通道SNSPD器件,最低温小于2.5 K,可同时支持大规模SNSPD器件并行工作和小型化SNSPD相机工作。

图6 百通道SNSPD探测系统原型机
四、未来展望:GM制冷机还能“塞”多少SNSPD?
目前单台GM制冷机里面已可以实现百通道SNSPD的集成,但G-M制冷机和SNSPD的潜力不止于此。未来,G-M制冷机或许能容纳200个甚至300个SNSPD,这需要在以下三个方向实现突破:
1、SNSPD“阵列化”
未来SNSPD可能从“单个封装”变为“片上阵列”,将多个SNSPD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如2×2、4×4阵列),同时采用光纤阵列等办法实现多个器件共享一套射频线和光纤;
2、冷台“3D化”
当前二级冷台为平面圆盘,未来可能升级为“3D环形冷台”,在二级冷台周围加环形冷板,SNSPD垂直布置在环形板上,空间利用率提升N倍;
3、高温区SNSPD
通过调节材料比例、生长条件等参数或者基于更高温区的超导材料研发SNSPD器件,有望实现SNSPD在更高温度良好工作,比如4.2K、10K甚至20K,漏热需求可大幅降低;
五、结语
从16个到100个,再到未来有望实现的200个,GM制冷机容纳SNSPD数量的每一次突破,都标志着量子探测集成化的进步。GM制冷机的价值远不止“装得多”,它更是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桥梁。它将百通道系统成本从千万级降至百万级,让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的“规模化”成为可能,既为量子技术撑起了一片“极寒天地”,也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B6%85%E4%BD%8E%E6%B8%A9%E5%86%B7%E5%8D%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