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产业大会圆桌对话:多方推动量子技术走向市场

2022-09-27 12:51:00 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Viewd 1903

image.png

9月21日,以“量子科技·赋能未来—开创未来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2量子产业大会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共同主办。

 
来自国内外量子信息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量子科技发展趋势及未来产业化发展之路,会上发布了国内量子科技行业取得的一系列最新重要成果。
 
大会还举办了以“布局量子产业,畅想科技未来”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在会议上,知名量子科技服务平台光子盒创始人顾成建作为主持人,与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勇、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查子龙、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立星、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石涛、安徽省国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博文、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方正浩,就“量子技术走向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为量子产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image.png


以下是圆桌对话的内容整理:

 
01
一句话总结中国量子产业的瓶颈
 
顾成建:今天的圆桌论坛主要契合产业大会的主题,我们需要探讨产业遇到的问题以及各位专家和企业家在各自的领域新成果进行分享,我在论坛的开始需要问各位专家和企业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今天俞大鹏院士也提到我国量子产业现在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六位专家可否用一句话简短的分享一下你们认为中国的量子产业遇到的瓶颈?
 
image.png
知名量子科技服务平台光子盒创始人顾成建
 
赵勇:我们刚刚成立了一个量子科技产学研联盟,联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体系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成果作为“点”,如何连成“线”做成“面”,这样体系化的工作在量子科技方面经验不足、可参照性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座的大家都在努力来探索和尝试能不能构建这样的体系。
 
查子龙:未来的空间和希望都很大,但是路途艰难,还需大家共同努力。客观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推广量子相关知识、应用等。
 
尤立星:我目前从事的制造业,量子信息产业化最大的难题是国家整体制造业的薄弱,从而无法为量子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石涛:我认为是人才短缺问题,例如计算机和AI行业有优秀人才的技术梯队,量子赛道的细分领域的难度和长期积淀,人才是很匮乏的,也希望更多的优秀青年才俊加入量子赛道。
 
赵博文:我从学校到产业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思路的问题,量子技术的产业化我们往往从自身出发,拥有技术想运用在很多方面。我认为应该去观察产业的痛点,纵有十八般武艺也需要去发现问题,不应该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而应该反过来我们带着技术走进市场和客户,从而去解决客户的问题。
 
方正浩: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投资人的视角去思考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量子产业资本的退出路径不清晰。没有配套的资本退出路径目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02
量子保密通信
 
顾成建:请问国盾量子赵总,全球量子保密通信我国在技术层面上处于领先地位,您能不能再具体讲述一下我国的领先优势或先发优势?
 
赵勇:形成优势具有一定背景和偶然性,当然也有必然性。我们选择量子通信作为多年前的发力点,一方面是从我们本身科研团队,做光学出身,现在的传统通信光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另一方面量子通信和传统通信是不同的,主要是在信息安全方面解决问题,大家都了解我们信息安全的整体态势,可能还不算是强者,信息安全方面会比较被动,量子通信恰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在信息安全方面,从需求大的角度我们选择这个方向也会更有劲头。我坚信中国人只要努力是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当然困难会比较多,因为别国在自然科技领域也领先了上百年,我们也是刚刚有资源有能力来从事这方面研究,加之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单独的科研指标上看一切向好。
 
在实用化方面,从二零零几年能够提供一百公里的服务,到现在的合肥城域网,我们不仅在技术上有突破也要去应用,所以我们和中国电信等等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较为主动去牵引项目就会进展更靠前,我们作为“弱者”的角度,需要去防守把自己放在安全的位置,放眼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比如美国自身的安全能力很强,更多的会去关注如何获取他人的信息,更多是一种攻击行为,反之我们是防守行为,同样也造就了我们的定位,更加主动将技术与应用相结合,与运营商、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成熟的产业愿意在量子信息安全领域寻找到独有的特点,是大家在一起摸索的方式,相比于在国际上也是较早期更有优势。
 
image.png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勇
 
顾成建:请问中电信量子的查总,量子保密通信最明确的场景就是信息安全,中国电信作为运营商中最早、最大主动拥抱量子领域的企业,在智慧城市、政务、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从您的角度来说,中电信量子公司成立以来在量子保密通信的下游应用领域有哪些成果?
 
查子龙:中国电信虽然作为运营商最早参与,但时间不长2年左右,中国电信在这部分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加之在国盾量子和实验室的支持下,我们在量子通信领域一路走来也很迅速。我们从事这一块工作也是契合更多用户场景的需求,结合中国电信的优势和国盾量子的技术优势来做应用产品研发。在上午的产业大会同时发布了合肥城域网和第一款民用级的天翼量子高清密话产品,实际上我们还研发了很多未发布的产品都位于展台上,比如说安全加密对讲、天通加密卫星电话、物联网产品如燃气安全物联网表,包括即将投入使用的一些物联网场景。对于政府、金融机构、安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未来任何有数据传输、信息加密的场景和需求都可以赋能。希望未来能和更多的企业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和产品,推广到更多人使用。
 
image.png
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查子龙
 
03
量子计算
 
顾成建: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在实用化方面还是相对走在前面,但业界认为量子计算机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我们今天有幸邀请国内从事中性原子研究的企业中科酷原石总,中性原子在近年来突飞猛进,从国际和国内来看,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现在到了什么阶段?以及未来3年内会有什么重大成果?
 
石涛:大家以前对中性原子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实际上我们课题组从1997年开始从事中性原子方向的研究,近几年随着整体光学系统、电路系统、微结构系统的进步,这个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近期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的进展是非常喜人的,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在这个阶段攻克了精密光源、微结构光学、光镊技术和系统脉冲,整体来看现在处于高速发展和爆发的阶段。目前在实验室看到的结果是喜人的,所以需要将实验室优势转化为工程优势,而工程优势需要各个行业的供应链支持,包括真空技术,未来这个赛道还是一片光明的。目前我们也在不断攻克如两比特门保真度以及高互连性。
 
image.png
中科酷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石涛
 
04
量子精密测量
 
顾成建:请问精密测量领域的代表国盛量子的赵总,您所在的领域如何去关注和响应客户的需求?
 
赵博文:精密测量领域就是将传统测量领域的精度提升,我主要结合自身去谈的话主要从事磁场方面的测量,接下来会做温度方面的测量。针对磁场部分我们现在正在通过我们的技术将传感器做到尺寸更小、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强,同时做到光供能即无源的探头设备,包括还有在常温下的测量设备。基于这些我们的传感器就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能够去处理传统的传感器和技术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非替代而是帮助解决更多问题,针对比较复、恶劣的场景下,例如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精度要求较高的电流的测量,我们也定制化研制了相应的样机,同时针对探头位置要求极高,都有定制化的检测设备。
 
image.png
安徽省国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博文
 
05
产业链
 
顾成建:今天俞大鹏院士发言里面提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元器件、设备实现国产自主的问题,今天有一位代表尤老师,来自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从事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研究,尤老师可否介绍您所做的产品在整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领域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
 
尤立星:我们利用超导技术来做单光子探测器,服务于整个光量子信息领域,量子通信大家都清楚是利用光作为主要媒介,基本光量子通信都会用到高性能的探测器,另外在量子计算领域如“九章”以光作为媒介实现计算,量子精密也一样,单光子本身就是量子极限灵敏度的光测量。虽然单光子探测器是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光探测的技术可以用在大量、各种各样对光的极限测量,除了量子信息之外还有空间光探测、激光雷达等等许多领域,只要需要弱光探测、单光子探测,都可以用到单光子探测器。
 
image.png
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
尤立星
 
顾成建:量子信息技术需要的核心器件和设备非常多,很多领域我们都面临着“零”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突破。请问国盾量子的赵总,可否具体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合作,特别是下游应用和上游关键设备的突破等等是如何建立合作机制的呢?
 
赵勇:从上游的角度看,科技成果很多,主要是我们的专家院士们和国内的顶尖团队在世界范围内作牵引。但是光有上游的牵引还不足,另一端很重要的是应用,我们现在希望上下游能进行拉动,中间的链条才有存在的价值。提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特色,比如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相比于成熟的产业链不是特别清晰,都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制造的原材料和设备都没有专门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完备基础。早期做量子通信的成本很高,因为原材料和设备都不是成批量、大规模的提供,那么现在量子计算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从需求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这两端我们一起来拉动产业链,将大家的精力都汇聚在量子产业链这一块,产业链最终还是需要基础、成熟的成果。当然量子精密测量有自身的优势,市场已经广泛的存在,测磁场、重力、电流、电场这些,现在有新的能力测更精准、精细,相对来说通信和计算面临的产业链问题还是很大的,需要去摸索和鼓励。我们很有信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顾成建:中电信量子的查总,您提到了下游应用领域如何从客户的角度提高认知和接受度的问题,从中电信量子的角度来讲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查子龙:这个问题我认为更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刚刚博文有提到我们现在从科研的角度出发基本思路是我们有什么就去市场卖什么客户就得用什么,我出身于运营商在做量子信息工作以后认为更多的还是关注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解决客户什么样的问题,投入和付出是否成正比要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在一个利益链的共同体上面,大家都能受益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也能凭借将产学研共同推进下去。
 
顾成建:您说的非常对,我们的产品和技术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让客户接受去使用和买单也需要一个不断调和的过程。
 
查子龙:您提到的技术,从理论到实际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技术用到不同客户本身情况也会不同,所以需要不断去优化让用户体验感更好。量子产业刚刚起步,希望各家企业共同成长,让更多的人知道量子,运用量子,我们互相取长补短,甚至竞争也是无所谓的,因为单独的寡头是无法成长的,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下倒逼自己让技术成长,让客户真正使用起来,随之产业才能扩大。
 
顾成建:石涛总,您作为量子计算机的代表,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在产业链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从中国整体产业来看,您有什么关于产业链生态构建的观点?
 
石涛:我们近期和顶级制药公司进行了交流,现在新药研发大约需要10年、总体花费超100亿元人民币。新药研发的核心是制造、研发小分子物质的结构,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进行优化。目前已有大量针对量子计算特性的研究,我们曾和准上市医药公司讨论过,这种效率有指数提高的行业,愿意做任何尝试:因为这样的尝试、创新对它们自身效率也将是巨大的飞跃。我们近期也在发掘中性原子体系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拓扑问题、物流和路径优化问题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齐头并进的。
 
D-Wave公司上市后,2021年年报大约有30家500强客户:他们的核心也是探索和量子交叉的应用。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逻辑为例,应用单位必须与技术的原创企业、工程企业一起推动:应用的牵引和需求,与技术端“往上做”是一个双向驯化的过程。
 
顾成建:量子计算机从物理层面来说,还属于早期。这一阶段怎么去和下游应用配合?
 
石涛:应用包含多个层次:探索型应用、技术型应用和商业化应用。技术的早期应该找一些探索型应用,随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得到了回报,才会有技术型应用,最后我们再朝着商业化应用推广。总之,量子计算我们还是非常乐观的。
06投资角度
 
顾成建:小苗朗程的方总刚才表示投资量子信息科技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退出通道,那么你们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方正浩:最开始投资时我们就有一个信念:量子信息领域是中国少数和国际高端水平持平的领域。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中国比欧日美落后约30多年;但是,在量子领域,中国甚至在一些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全球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国可以发展这个产业。
 
第二点,在量子科技领域,一旦别国取得了突破,信息安全、信息反安全、自然科学、计算通信等工程层面都会产生碾压性优势。因此,量子科技不得不发展,必须发展,不能落后。
 
第三点,这个领域的技术创业门槛非常高。创业者在各自专业的领域有非常高的学术见解,能做这件事情的人才资源非常稀缺。
 
因此,即便当前市场在未来退出通道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们相信,量子领域一定会发展、且有资本红利。
 
image.png
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方正浩
 
顾成建:请教两个问题。第一,量子计算机仍处于早期,技术发展未到收敛的阶段,对投资机构来说成本是否较高?第二,前沿科技周期较长,资本是否有耐心静候技术的发展?
 
方正浩:量子技术有三个领域:通信、计量、计算。
 
通信领域已经有成功上市的先例,也有政府大力扶持,所以,这一领域我们的判断是:值得布局,但需要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以增强差异化发展。
 
在量子计算层面,短期来看,它在科研领域将有应用场景;长期来看,它有可能颠覆现在的经典计算机。这也是为数不多中国有望实现万亿巨头的行业。所以尽管技术路线比较多,但我们认为,它的发展空间极大;从这个层面来说,尽早布局,预期收益将十分可观。
 
第三个领域是量子精密测量,相对来说将更快速落地。美国已经有大量量子精密测量的采购项目,近年来国内也有许多相关商业尝试。
 
总体来说,即使投资机构难以选准具体方向,但就量子科技的大方向发展来说,将有几万倍的空间,我们也在逐一布局。
 
07
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顾成建:请问尤立星老师,从科研工作者转向企业家有哪些创业心得和建议?
 
尤立星:现在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我也有两重身份:科研和企业。我们推动科研产业化已经约5年时间。
 
创业的成功率并不会因为科研身份而更容易。以孔雀开屏为例,科研发论文时是孔雀开屏的正面瞬间;而产业化时,向客户展示的大多是没有开屏的孔雀,甚至是开屏时背面不够光鲜亮丽的那部分。
 
第二点,做科研和产业化不一样:产业化不一定在意原创性,更多的是工程化的能力;我们需要将0-1的思维转变为1-N。刚开始做产业时,我是用科研的信誉在做的:因为商品的客户也大多是我科研圈内的同行。
 
当我们做产业化时,面临的将是国际同行的竞争、会有大量高端设备。如今,大量科研装备来自进口,我们需要竞争的是世界上最强的对手:量子技术领域也是我们有机会取得优势的地方。所以,我在此也呼吁大家优先支持国产高端装备。
 
顾成建:请问小苗朗程方总,从投资的角度看,科学家创业会遇到哪些问题?能否给科学家一些建议?
 
方正浩:我们是国内投资科学家创业比较多的基金。2015年至今投资了几十家公司,它们的创始人都是教授、科学家。总结下来,一般存在三大瓶颈:
 
首先,大部分科学家的能力和企业家有一定错位,缺乏工程化和管理经验。
 
第二,很多科学家创业既要、又要、还要:既要保留科研院所单位职务,同时又要在体制外创业,他们没办法让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创业这一件精力。
 
第三,科学家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弱:缺乏“能力班子”,把企业从研发、销售、市场都做好。
 
相应地,我们又有哪些建议呢?第一,科学家需要具备多种方面的可能性,学习能力特别强并能够很快弥补短板。第二,如果科学家无法全力投入创业,我们会希望科学家离开原本的单位;如果确实有难处,我们会希望不能全职的科学家退居“二线”,让公司全职团队尽力施展。第三是团队的完整性,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我们也会帮助科学家组建高管团队。
 
08
给量子产业的建议
 
顾成建:一句话总结对量子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以光子盒为例:光子盒致力于量子领域的产、学、研服务,和行业发展高度契合。
 
赵勇:作为量子科技产业的从业者,从自身角度坚定信念。
 
查子龙:作为量子产业推广的先导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量子信息科学,享受量子信息科学成果。
 
尤立星:未来要走的路都还很长。我希望所有同行都记得,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前途一片光明。
 
石涛:从我开始学物理,到现在一共20余年;未来,还想坚持下去,再干20多年!
 
赵博文:初创企业需要有勇气、有决心;我们每一款产品都在解决实际痛点,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只要思想不落后,办法总比困难多。
 
方正浩:量子科技是一条前途光明、曲折、漫漫难以看到尽头的旅程。希望在这趟远航中,我们能成为船长得心的副手,陪伴他们走完这一趟路程。